新型巡航导弹发射画面罕见公开 展示中国战略威慑力量!2024年9月25日8时44分,中国西北某导弹试验基地,火箭军某旅官兵赵静的手指悬在红色发射按钮上方。晨光穿透薄雾,映照在32米高的洲际导弹发射筒上。随着指挥所一声令下,赵静果断按下按钮。导弹尾部喷出炽热火焰,拔地而起,直刺太平洋方向——这一刻被永久载入中国战略威慑力量的发展史册。
十个月后的2025年7月31日,央视首次公开这段震撼发射画面。视频中清晰显示导弹腾空而起的全过程,弹体表面在高速飞行中与大气摩擦产生耀眼光芒。镜头扫过发射车时,赵静激动地扭头三次,他后来表示:“我等这一刻等了整整20多年。这家伙飞得有多远、打得有多准,我们的祖国和人民就有多稳当。”
此次公开的洲际导弹发射画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纵深。国防部明确证实,这是自1980年5月中国向公海发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后,44年来首次全程试验。当年代号“580任务”的远洋行动中,中国海军派出18艘舰船奔赴9000公里外的南太平洋,在美军飞机和澳大利亚战舰的近距离监视下,仅用5分半钟就抢捞起数据舱。
四十四载风云变幻,中国洲际导弹技术已实现质的飞跃。与1980年固定发射井方式不同,此次发射采用公路机动模式,发射车在接到命令后快速展开,从准备到点火全程高效迅捷。这种“公路即阵地”的机动能力极大提升了导弹系统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核反击威慑力。导弹升空后划出一道巨大弧线,飞向太平洋公海目标区。尽管官方未明确公布具体型号,但视频画面显示某型导弹采用双锥体弹头设计。军事专家分析,这种气动布局赋予弹头机动变轨能力,可有效增强末端突防能力及对移动目标的打击精度。
同一天披露的另一组画面同样震撼人心——中国海军某潜艇部队接到远航命令后即刻出发,执行前所未有的深潜任务。茫茫深海危机四伏。某舱室突发严重管路破损,海水喷涌而入。艇长马晓辉立即指挥潜艇上升到不暴露的最大安全边界。在封舱堵漏的生死抉择时刻,官兵们面临巨大考验。“封舱就是面临生死,”马晓辉神情凝重,“如果有敌情在上面,我不能浮起,那我怎么办?只能舍去性命封闭舱室,也要保证任务的完成。”
在敌情最复杂的海域,潜艇为降低噪声实施一级静音管控:灶上停火,造水机停运,全体官兵在极端环境中保持绝对静默。这种“深海幽灵”状态使潜艇能够突破假想敌的反潜封锁区,抵达以往未曾涉足的战略海域。“我们到了以前想到却没能到的地方,”马晓辉自豪地说,“深海没有太阳,但我们知道灯塔的方向。只要大洋里有我们在,中国人的腰杆就挺得直!”
选择在2025年建军节前夕公开这两组高度敏感的画面,背后蕴含深层次战略考量。中国在核威慑透明度上迈出了历史性一步,回应了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军事透明度问题。美国和日本多年来持续指责中国军事不透明,要求公开核弹头数量等敏感数据。这次中国主动披露洲际导弹发射和新型潜艇远航画面,既展示了战略自信,又堵住了美日的嘴。正如军事分析指出的:“现在中国公布核潜艇前出茫茫深海和发射洲际弹道导弹展示核威慑能力,本质上也是一种军事透明,应该说这一举动满足了美日等国对中国核力量的‘好奇心’。”
在发射行动前,中国提前向有关国家通报,严格遵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美国五角大楼在事后回应中承认:“已经提前收到中方通知,这是好事。”这种负责任的态度展现了中国作为核大国的担当。国防部在通报中强调,此次发射是火箭军年度军事训练的例行安排,旨在“有效检验武器装备性能和部队训练水平”。这种表述既展示了中国核力量的战备状态,又避免了过度刺激地区安全局势。
火箭军的陆基洲际导弹与海军战略核潜艇同时亮相,标志着中国“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实现质的突破。军事专家认为,此次展示的陆基机动发射和海基隐蔽突防能力,形成了“看得见”和“看不见”两种形态的威慑力。火箭军公路机动洲际导弹的实战意义非凡。相比固定发射井,机动发射系统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能够在广阔地域隐蔽部署和快速转移。当导弹旅官兵赵静按下发射按钮的那一刻,验证了中国陆基核力量“随时能动、全域能打”的快反能力。
潜艇部队深入以往未达的海域,则展示了海基核力量的战略延伸。核潜艇作为隐蔽性最强的核打击平台,其巡航半径的扩展与隐蔽性突破,使中国具备了真正可靠的二次核反击能力。海陆核力量的协同展示,实现了威慑链条的闭环,形成了核威慑的不可预测性与不可拦截性特征。
央视选择在2025年7月末公布这两组画面,正值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调整之际。美国联合19国在亚太举行“护身军刀”大规模军演,参演兵力达3.5万人,以“分布式杀伤链”为核心概念,意图抵消中国远程打击能力。同时,美国持续强化关岛防御体系,投入17亿美元建设反导设施,并在菲律宾新建7处军事基地。这些动作明显针对中国,试图构建对华包围网。
在此背景下,中国展示洲际导弹全程试验能力,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清晰信号:任何在地球上的目标都在中国战略威慑覆盖范围内。火箭军的“洲际快递”不仅能够抵达太平洋公海目标区,更能实现对北美全境的战略覆盖,打破了西方“中国核力量无法有效威慑美国本土”的认知盲区。日本对此次发射反应强烈,声称“未得到通报”。但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示:“中方提前向有关国家作了通报”,并强调行动符合国际法和国际惯例。这种外交表态既坚持了原则立场,又体现了专业态度。
太平洋上空的弹道轨迹与深海潜航的无声航迹,在2025年的夏天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战略威慑体系的双重突破。当火箭军导弹划破长空之际,数千公里外的潜艇正在大洋深处实施一级静音管控。一位潜艇军官在控制舱内轻触仪表盘,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映照着他沉静的面容——这里没有阳光,但每一次无声的潜航,都在黑暗中守护着和平的曙光。
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