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在《养生颂》中写道:“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消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惟在摄身使如木偶。”
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中感觉饥饿时,才可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地散步,等到腹中食物大部分消化了,就回到房里准备静坐。
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摇动,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
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所说的法门和老子所讲的功夫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重要贵在勿忘与勿助。
“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就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二次。数到几百次以后,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寂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或制服意念,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
数到几千次以后,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叫“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到这个息,如云雾蒸散于周身毛孔中,不由鼻孔出入。
功夫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苦和障碍,都能逐渐消除。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始顿悟,譬如瞎子突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要求他人指点了。
内养之道在饮食有节
东坡先生言“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与《黄帝内经》“食饮有节”之训特别契合。
现如今的人或饱食终日,或饥饱无度,脾胃受伤,气机壅滞。脾胃属土,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一伤,则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百病由生。
静坐之要中之要须先调身如木
“摄身使如木偶”,非指僵硬,而是放下对身体的执着,使四肢百骸不复成为心念的负担。如《庄子》所言“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身形既安,气脉方能自然流通。
数息之法,心息相依
“视鼻端白,数出入息”,此为收摄心念的善巧。鼻端一点,即是心意系缘之处;呼吸往来,即是阴阳消息之机。数息时,意念微微关照,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正是老子“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
随息之境,物我两忘
当数息纯熟,心念渐细,便从“数”转为“随”。此时不再计数,只是觉照呼吸的自然出入,心随息运,息伴心行。渐渐忘却鼻端呼吸,感觉周身八万四千毛孔,如有云蒸雾散,与虚空同体。
这是体内真机发动,气脉通达的征象。《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往昔积聚的疾病障碍,在这种与太虚同流的状态中,自然消融化解。
忽然明悟,如盲得视
功夫至此,不必再向外求法。如同盲人忽明,自能见路。东坡先生所言“自然明悟”,非是获得某种神秘知识,而是回归本自具足的清净觉性。这是养生最根本的境界——神气合一,与道合真。
现在之人学静坐,或求功效速成,或执境界奇特,殊不知“不拘昼夜,坐卧自便”中,蕴含的正是平常心是道的真理。若能如苏东坡所示,在日常生活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再辅以静坐调心,使气血和畅,则不求长生而自然延年,不慕神通而智慧日增。
这是流传千古的真正养生秘诀,不论是修习瑜伽、太极、打坐,皆可融会贯通,值得每一位追求身心健康者细细体味。
感谢你读到最后,帮我点个“赞” “推荐”,并“分享”给更多人吧。如果你觉得有启发,可以关注我,我还会分享更多有关气脉修行的干货。另外我建了一个免费的气脉交流群,如有需要,私信我“气脉交流群”,我拉你进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论坛登录入口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